TA的每日心情 | 難過 2014-2-12 11:19 |
---|
簽到天數: 75 天 [LV.6]常住居民II
等級6
- 積分
- 946
|
“If I had asked people what they wanted, they would have said faster horses."
–Henry Ford
如果當初Ford沒有跳出既有的思維去思考的話,那就不會有改寫工業史的福特汽車、生產線、跟消費主義了。
這是之前看到一篇所提到可能會阻礙人發想的十種障礙,Wondero同時附上自己寫的例子,分享給大家:
第一個箱子:試著找出唯一的正確答案
有別於傳統教育教的ABCD,以及直線性的思考,人生往往面對的問題,可能只是「兩權相害取其輕」,或是「我該注重什麼?」
人生的選擇很難試著找出「正確」的唯一解答。大部份的大問題,都是複雜、多變,有多重原因,需要多重方法去解決。
第二個箱子:死守著「邏輯」
「邏輯」的只是一種工具,一種有效思考的方法。但許多人容易沉浸在工具的本身,而不去思考「邏輯」的用途。在歌功頌德以前,多少人看好歸來的賈伯斯?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蘋果能有什麼起色,「邏輯上」來說,一家股票變廢紙的公司,大概就這樣了吧。結果,現在蘋果的股價已經飆破人類極限。「這邏輯上不可能啊!怎麼會發生?」這句現實中很常聽到的話,本身就很奇怪,「邏輯」只是用來有效思考的工具,這件事既然發生了,必有前因後果,沒有想出前因後果,不代表不可能,只是你無法參透過程而已。
別把「邏輯」當作停止改變的藉口。
第三個箱子:只懂得照規則走
「因為大家都這樣啊。」於是就做了某件事,但從未想過「Why」跟「Why not」(Amazon創辦人就很喜歡問:Why not)
當大家都在鼓吹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時候,貝佐斯就是硬走「消費者利益最大化」,在一片華爾街的唱衰聲當中,他讓Amazon一再破壞傳統的市場。
人們都崇拜那些改變規則的人,卻很少人願意踏出去,試著去改變什麼。
第四個箱子:眼裡只有「實際上….」
人大部份都會想「實際上」的情況,卻很少問「如果我能…」,以眼前的資源當作依準,卻很少主動尋求資源,甚至在斤斤計較的標準上,也只以眼前的成本與可行性當作考量。
舉例:曾經盛極一時的百視達為什麼倒閉?依照「創新的兩難」的作者克里斯汀生的說法,因為「改變」的邊際成本太高,所以百視達仍然維持原本的「實體租片」、「有期限」、「高罰金」,最終被市場的小夥子Netflix抽斷了市佔率。就像當年的福特一樣,「實際上」,人們只會要一隻更快的馬,但福特給他們一台車。萊特兄弟想飛?拜託,多不實際。
第五個箱子:覺得玩樂不重要
「用力工作,用力玩」,一時的有趣或好玩常常才能促成大創意。Youtube的誕生是為了有趣,Facebook的誕生來自「好奇心」,這些改變人類作息的「小玩意」,恐怕不是靠著蹲在桌子上寫專案、作沙盤推演能想到的。 Fast Company有一篇文章叫Creative Pause,你的爆炸性想法,大概不會來自你那一疊疊的文件夾。
第六個箱子:常說「關我屁事」
在高度分工的社會裡,隔行如隔山,不管是專家,還是一般人,都愛說「關我屁事」。但大部份讓你覺得有創意的東西,都是很大卻很簡單的點子,A+B的精彩結合。Iphone=軟硬皆吃,電話加網路,再衍生出了App生態圈,當年的Mac的美麗字形,方便了許多出版者,竟然是因為賈伯斯輟學後的字體課。這就是Connect Dots,點滴連繫,也是莊子說的「無用之用」。異業結合、軟硬整合、數位匯流等等的趨勢,你還能說「關我屁事」嗎?
第七個箱子:太過認真與嚴肅
偶爾當個Fool,你才能看清真相與未來。還記得賈伯斯常引用的話嗎?「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」。別再翻虛懷若谷、求知若渴了。
You gotta be a fool to believe that will work. 愛迪生被老師罵「智能不足」的故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,萊特兄弟被罵瘋子的事蹟我們更常聽到,維基百科也是一群傻傻不計較名利的人,才能做到此等的改變。
第八個箱子:總是迴避掉模糊不清的領域
人人都希望有立即、明確的答案,可是對於革新者來說,「模糊」才給了這些「革命家」足夠空間去做改變。
一般人對於模糊不清都保持著「敬而遠之的態度」,但如果你選擇不逃避,甚至是擁抱他們,思考任何的可能性,甚至進一步實踐,人類文明才有發明、創新、革命的可能。
舉個有名的思考者:彼德杜拉克,發明了近代管理學的大師,便是每日在這些模糊地帶上思考,並創造了「知識經濟」等等我們現在常用的詞語,在網路出現之後,便預言了「電子商務」的重要性。現在網路業都在搞什麼? 電子商務。一個預言過二戰發生的阿伯,早就看到了。(附帶一提,杜拉克不是只有思考而已,他人生在三十歲前就成為了有名的銀行家,後來思考後發現自己「創業成功其實是走錯路了」,才改行當顧問跟作家。)
第九個箱子:認為「錯誤」與「失敗」是不好的
愛迪生發生了N次電燈泡的故事大家都聽過。在台灣,一個注重「良率」與「效率」的地方,「錯誤」就像是一種罪。但是,「錯誤」其實並非是不好的,透過一次次的失敗、檢討、Pivot,你才有辦法想出解決之道,好比讓我們飛起來的萊特兄弟,到底摔了幾次?甚至「錯誤」的本身也能引起創造的火花,像我們的青黴素,不就是透過一個失敗的實驗才發現的嗎?
重點是在能不能把「錯誤」跟「失敗」當作精進的條件,而不是封殺你思考的可能性。
第十個箱子:總是自我否定,認為:我做不到,我根本不是一個會「Creative thinking」的人
容我查一下字典。Creative: having good imagination or original ideas。
所以重點在於「想像力」。屬於你的想像,屬於你的思考,只要你開始想像,你開始思考,就是一個Creative thinking的人,差別在於功力、行動力而已。怕失敗?回去看看第九點吧!
關鍵在於:開始去想。
回首臺灣,我們的傳統教育在許多點上,都是背道而馳。年輕人,我們需要解放!
(photo via Time Magazine)
(inspired via copyblogger)
轉載自此Wondero必讀
|
|